本报讯 (记者陈雪怡 通讯员尹建军)日前,省人民检察院联合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出台《协作推进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将对拒不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或履行义务不到位的矿山企业进行立案调查,旨在加快推进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强化公益诉讼对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助推作用。
根据《办法》,要求推进建立“代为修复制”“垫付制”和“追缴制”制度,多措并举,必要的由政府垫资、职能部门组织实施治理修复,之后再追缴、诉讼追偿。
《办法》还明确所指关闭矿山是指矿山企业因自身原因关闭矿山、采矿许可到期关闭矿山、采矿许可期内但资源枯竭关闭矿山、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延续关闭矿山,以及明确由矿山企业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的政策性关闭矿山。
根据《办法》提出建立的“代为修复制”“垫付制”和“追缴制”制度,“代为修复制”即各种原因无法修复的矿山将由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代为修复;“垫付制”即代为修复所需资金按程序申请市、县级财政资金垫付;“追缴制”即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同步向矿山企业追缴垫付的市、县级财政资金。
同时,矿山企业不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或履行义务不到位,造成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的,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开展生态损害赔偿工作,告知检察机关参与共同调查、磋商并提供法律支持。对拒不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或履行义务不到位的矿山企业进行立案调查,并在依法履行诉前程序后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可以通过行政公益诉讼对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推进矿山企业开展生态修复工作进行监督,督促依法履职。
此外《办法》还要求,鼓励市县探索将代为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的矿山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垫付资金先行修复等多元化方式筹措资金。需要政府资金投入垫付的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各地可按照“谁治理、谁收益”的原则,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共享农庄建设、棚户区改造、生态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土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吸引各方投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问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