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立方铲斗容量铲运机,到6立方铲斗容量铲运机,再到如今8.5立方铲斗容量铲运机,烟台兴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矿山无轨设备成功刷新了国内无轨设备的最大斗容量。其所生产的矿山无轨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在高端设备(制造)的引领下,企业的产值在2020年接近4亿元,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进入兴业机械的办公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楼大厅墙壁上“拼搏创新,勇攀高峰”八个大字,这不是知名书法家的墨宝,而是兴业机械董事长隋自清亲自书写的企业家理想。从追赶到领跑,再到行业标准制定者,兴业机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国内矿山无轨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兴业机械凭什么这么“火”?近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探寻兴业机械的成功“密码”。创新,打响“兴业制造”走进兴业机械装配车间,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人进进出出,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铲运机、运矿卡车等形式各异的特种设备整齐停放,每一台车车身都印有“兴旺达”三个大字,整个车间的产品种类达到百余种,其中最贵的一辆单价在600多万元。钢材下料、焊接、机加工、热处理、喷漆、装配、调试等一系列工序严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拥有完备的生产工序,并配备先进的加工设备,可以保证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可控。更关键的在于,公司正逐步推进智慧工厂建设,引入焊接机器人、高精密数控加工中心等,不仅节省人力,提高效率,而且还能保证精准度。”隋自清说。虽然同属传统机械制造产业,但矿山无轨设备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专业人才,随时都可能被市场淘汰。隋自清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始终坚持大型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确立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发展战略,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创新。2019年兴业机械与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联合攻关,先后突破8项核心技术、30多项深度技改。通过自主创新,企业产品进口零配件比率由65%下降到30%以下,自主研制的UK-30、UK-40卡车被认证为山东省首台套项目,其中UK-30卡车获得了山东省“省长杯”设计大赛银奖;UK-40卡车是国内生产的最大吨位的地下运矿卡车。兴业机械董事长隋自清(右)与研发人员讨论机器部件问题。此外,企业自主研发制造的蓄电池电动铲运机填补了行业空白,为国内外矿山提供了更优性价比的选择,打破了国外厂家对大型无轨设备的垄断,真正掌握了行业话语权。坚守,“工匠精神”处处见“这个部位的设计怎么才能方便检修?”“受力分析是如何计算的?”……昨天上午,在公司研发中心,董事长兼研发中心主任隋自清指着设备的三维视图,详细地询问着研发部人员每一处细节。“每一处细节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在行业内立足。”隋自清说。公司成立24年,从最初生产的1立方铲运机,到如今国内最大的8.5立方铲运机,背后离不开隋自清的坚守与“工匠精神”。1982年,就读于江西理工大学矿山机械专业的隋自清,圆满完成了四年学业,分配到了冶金部下属的鲁中冶金矿山工程公司负责设备管理,后被调到山东黄金烟台工程公司,担任进口设备维修中心主任。一次偶然的机会,隋自清有了创业的想法。1997年,兴业设备维修公司成立,一共三名员工,一名会计,一名司机,隋自清是技术维修人员,主要维修进口矿山设备零部件,凭借专业的技术,隋自清很快就得到行业内认可,许多金矿公司慕名而来。2004年,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兴业机械开始生产矿山设备。“当时的生产能力有限,一年才卖20多台,而且都是1立方小吨位设备,订单不断,不得不扩大规模。2011年,兴业机械进驻牟平区沁水工业园,当年规划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实现税收,创下了牟平区的纪录,以高效的“兴业速度”彰显了兴业机械的硬作风。目前,公司已经建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了一支三十多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并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上海交大、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联合攻关。兴业机械先后获得50余项国家专利,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在研发资金方面,兴业机械历来舍得投入,近几年的科研投入接近5000万元。兴业机械还先后参与了六项国家标准制定。“甚至在某些领域国家没标准时,都是先按我们标准执行,因为我们的设备标准高于国标。”隋自清说。攀登,瞄准世界一流“我就想做出中国制造的世界一流的机械设备!让世界看看我们中国的设备不比国外的差。”在一次招标会上,隋自清的讲话赢得了招标委员会的共鸣和掌声。为此,隋自清领导兴业机械团队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努力。“当年生产的3立方斗容的矿山铲运机,在国内已经属于顶级,甚至取代进口产品。”隋自清印象最深的是公司生产的第一台高端设备,在招远的一家金矿与国外同款设备现场“打擂台”,经过比较,最终兴业机械产品完胜国外同款产品。自此,兴业机械打开了高端市场,公司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也逐步提高,从1立方铲斗容量,到6立方铲斗容量,再到如今8.5立方铲斗容量,兴业机械生产的设备容量已经是国内最大的铲斗容量。目前,企业产品已出口到南非、智利、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等43个国家,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在此基础上,企业建立起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优势,在原有的销售模式下,积极拓展新的业务类型,通过在斐济、南非、赞比亚等地区的不断尝试和总结,已成功与多家国际矿山公司建立了设备运维总承包项目的合作,将单一的“生产—销售”模式进行了纵向一体化拓展,真正把“中国制造”推向了世界舞台。YMG全媒体记者 全百惠 摄影报道责任编辑:王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