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上高楼衣带渐宽,不弃不悔终得建盏
——记建盏单一矿石结晶釉第一人
(央視记者 白爱军 北京报道 通讯员 王乾嘉)菅传义和他的三重境界在收藏圈,“建盏”这两个字,总是带给玩家们一种神秘的感觉,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变”,它看似千雕万琢、璀璨如星,却又古朴温厚、浑然天成。宋代,建盏横空出世,即有文人墨客以名句称颂,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兔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不禁让人叹词穷墨尽,道不尽建盏之美。后来,华夏大地战火四起,建盏的烧制工艺也在兵荒马乱中渐渐失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让世人复见建盏之美。晚清学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话来形容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要经历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建盏工艺的涅槃重生,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说起建盏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转变,不得不要说到一个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商丘非遗传承人菅传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菅传义曾经也是一名收藏家,在偶然收藏了几尊宋代建盏后,他渐渐被建盏浑然天成的美所吸引,被历史上建盏的地位所折服,开始投入建盏烧制工艺中。时值90年代末,建盏的烧制工艺刚刚复兴,一切都很不完善,可以说菅传义选择的,是一条被迷雾笼罩的道路,然而越是未知,越是激发起他的无限斗志,随着对建盏的研究愈发深入,菅传义越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他热爱的事业中,他独自一人望着那远方扑朔的道路,眼中满是坚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90年代,业内烧制建盏时采用的是合成调配釉,但是宋代哪里有合成釉料?矿石和草木灰才是仅有的烧制原料。想要最大程度的复原建盏,就必须摒弃现行的这种合成调配釉烧制法,回归宋人的烧制方式。为了复原真正的建盏,菅传义把好不容易到手的两吨釉水全部倒掉,开始去全国各地寻找最顶级的矿石原料。穿沙漠、入戈壁、进草原,大江南北留下了他苦苦寻觅的身影,在翻山越岭的途中,光越野车就报废了三辆。为了再现宋瓷烧制的环境,菅传义来到了建窑原址——建阳,斥巨资买下了一片地潜心研究。
此后他皓首穷经,查遍了各种相关文献,又拜访多名本地的老窑工,向他们虚心求教,一遍遍的设计、建造、改良,不知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找到了适合烧制建盏的顶级矿石。也终于根据典籍建成了一条南北结合烧制难度最大的阶级式平焰龙窑。原料和窑口解决了,但选矿、磨釉、烧窑等过程还需要一步步摸索。忙碌的工作让菅传义不堪重负,先后三次发生心肌梗塞。其中有一次更是惊险万分,他在回窑厂的途中病发,只能强忍着剧痛去了最近的医院。车刚停在医院门口人就昏死过去了,幸亏值班医生发现门口车停得有异样才将他抢救过来。但即便如此,他也并未放弃,日复一日的的试验、总结、提升,期间花费了整整26万个坯、6500窑。
单一矿石结晶釉建盏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十载风霜雨雪、经年奔波劳累,在窑中无数个昼夜的交替中,他革新了单一矿石结晶釉建盏的烧制工艺,并用龙窑柴烧这一最原始的烧制方法重现了宋瓷建盏,成为了矿石结晶釉建盏的第一人。复原建盏这条路,他走了整整十年。最后答案看似有些弄人,最极致的建盏,靠的是最单一的矿石和草木灰。也许正应了那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如果没有西风夜里的独上高楼,没有衣带渐宽时的不弃不悔,又何来这最后返璞归真、巧夺天工的单一矿石结晶釉建盏?最珍贵的,不是蓦然回首的至宝,而是独上高楼的勇气,是不离不弃的恒心,这就是乡土人才菅传义的“匠人精神”。
千万家财散尽、青春年华尽逝,青丝在龙窑的耀眼的火焰中映成了白发,但菅传义的脚步还没有停止,一腔热血还在胸中流淌、一股烈焰尚在心中灼烧,不求名利,只求极致的建窑。现在,菅传义把目标对准了建盏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曜变建盏”,他期待着通过自己的钻研,用龙窑把曜变建盏烧制出来,捐给国家,让国人能够一睹顶级宋瓷之风采。这也许又是一条漫漫长路,但菅传义不会停下,他将在又一座高楼里“为盏消得人憔悴”,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一个乡土人才的探索之路,相信在他身后,也会有一尊“曜变建盏”在灯火阑珊处,静静等待着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