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经济。
想像一下2050年的世界。每个人都开着(电动)汽车,房屋里有所有的小工具,电器和刻痕。公共交通系统是无排放的。采矿业和运输业已电气化,柴油也被倾倒了。许多钢铁行业已经实现了电气化。而且所有这些都是免费的。它可能由100%的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太阳,风,海洋以及地热,水力和生物质。而且经济仍然强劲。
欢迎来到零碳世界,等待澳大利亚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
澳大利亚的ClimateWorks与ANU共同进行的一项重大新分析-深度脱碳之路表明,到2050年,全球15个最大的经济体可以实现“净碳零排放”,并且不需要像往常一样施加额外费用。实际上,电费将比现在低。经济增长或多或少将保持不变,并且在健康和环境方面的收益将是巨大的。
该报告定于联合国本周在纽约举行的气候峰会召开的时间,在巴黎会议召开前的12个月中,有望在明年达成新的气候条约。它旨在帮助改变有关脱碳交易的政治言论。在澳大利亚,只有一个党派,即绿色党,会谈到2050年实现零碳净额以及更高的可再生能源目标。但是这份报告说,不仅有必要实现气候目标,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ClimateWorks执行董事Anna Skarbek表示,澳大利亚的政治言论需要迅速改变。雅培政府在谈论有必要将可再生能源目标“削减”至“实际” 20%,以“恐惧”到2020年可能达到25%或26%的同时,斯卡贝克说,要实现气候目标,到2030年,澳大利亚的可再生能源目标至少需要达到50%,然后到2050年实现无碳目标。
Skarbek说:“澳大利亚有许多途径可以大幅减少排放,但是所有途径都包括大大提高整个经济的能源效率,几乎无碳的电力系统以及在运输,建筑和工业中转向低碳能源。”
“从我们的电力系统中吸收碳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排放。然后,我们可以使用无碳电力代替汽车中的汽油,建筑物和某些工业过程中的汽油。”
“向低排放电力系统的过渡可以用当今存在的技术来开发。但是我们需要加快步伐-该报告显示,到2030年,在我们保持碳排放预算之内的前提下,要实现脱碳电力系统,至少需要50%的可再生电力。”
确实,如下图所示,无论澳大利亚采用哪种方案,到2030年它都需要达到约50%的可再生能源。在所有情况下,即使是那些希望以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方式进行碳捕集和封存的情况,可再生能源也是主要技术,太阳能发电至少可占总发电量的50%。
到2030年,在可再生能源情景下,煤炭几乎被淘汰,尽管它在其他情景中起着更大的作用,因为CCS至少要花十年的时间才能投入生产(如果能够交付成本,许多人认为这样做会节省成本)。 t),而核电将在2030年之前不存在。
即使到那时,也可以假定核能发电量将不超过四分之一–这是基于过去政府审查的相当慷慨的成本估算,并且并未反映出太阳能可望出现的巨大成本下降。但是请注意,在可再生能源情景中,每兆瓦时的排放量几乎是CCS或核能情景中排放量的一半–这是因为在这些情景中,燃煤发电机污染的时间更长。
它只是一个指南。显而易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太阳能都将占主导地位,通过混合屋顶光伏,大型光伏,太阳能热能和带有存储的太阳能热能,在所有三种情况下至少占总发电量的50%。风能,生物质能和水力将发挥重要作用。主要问题是什么技术可以平衡可调度能源–抽水电,波浪能,地热能,太阳能热存储,电池存储或其他。这可能是所有的混合。
研究负责人阿曼丁·丹尼斯(Amandine Dennis)指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正在迅速下降,这意味着收入的增长速度将超过电价。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这意味着在更换任何燃料之前,家庭的电费将比今天更低。
“在经济中,化石燃料的剩余使用量已转移到生物能源或排放量较低的燃料,例如天然气,尤其是货运和工业。碳林业种植有可能完全抵消任何残留的排放量。”
如该表所示,经济增长将保持每年约2.4%。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将是终止燃煤发电所失去的就业机会的两倍以上。
下一张图表显示了脱碳在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如何发生。
ClimateWorks报告是为联合国“深度脱碳途径”项目准备的15份报告之一,该项目涉及来自15个主要排放源的建模团队,这些排放源还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墨西哥,俄罗斯,南非,韩国,英国和美国。
首席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本周将这些发现提交给联合国。它表明,这些国家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0%。中期结果显示,所有15个国家都找到了在2050年之前实现零碳电力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的方法。
下图显示了其电气化发电组合的变化方式,尽管某些国家(例如美国和英国)似乎严重依赖CCS。尽管法国(目前是核电普及率最高的经济体)几乎完全转变了其能源结构,使其三分之二以上依赖可再生能源,但其中有几个严重依赖核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