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长在湘赣边的湘东钨矿,因矿山远离闹市,生活的艰苦不是用几句话能概括的。就水果来说,我长到十多岁,还没见过真正的苹果梨子是啥模样。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矿山为了解决矿工和家属吃水果难,也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决定自力更生,发动全矿职工家属学生。在矿山的范围内,山山岭岭,屋前屋后。遍栽梨树和桔苗,要让矿山变成花果山。
于是全矿出动几千人,搞义务劳动,开山平坡,奋战了几个月,栽了上万株梨树和数千株蜜桔。仅两三年便果滿枝头,芳香四溢。特别是到梨树开花的时候,绵延几公里,数座山头,都是花的海洋。
真是:人在花中走,家居花果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矿山人用勤劳的双手,用辛勤的汗水,实现了自已的梦想。
靓丽的风景,累累的硕果。
钨矿成了远近闻名的梨园桔乡花果山,引来外地许多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受到各级领导表扬和兄弟单位羡慕赞叹。
因矿山海拔高,气候适宜,故而生长的梨子和蜜桔口感好,味甜水分多,肉质细嫩,被外地人争相采购,因数量有限往往难以如愿,遗憾不已。
那时职工吃梨吃桔不要钱,统一分配到每个单位,再由单位分到个人,矿山有三四千职工人人有份。而家属则是按每家每户发票供应,数量按家庭人口多少分配。梨子五分钱一斤,蜜桔稍为贵点。
本来这些果树栽种的初衷,就是用来改善矿山职工家属福利生活的,所以内部供应很便宜。即使对外也不贵,都只一二角钱一斤。
矿山人很纯朴,不论大人小孩,职工家属都有很强的自律精神。
其实大半个矿山无处不有梨树,大路小陉的两旁,菜土里家属区所到之处,随手都可以摘到碰头梨。像我家开开窗户伸手就能摘到又大又香的黄梨,而且别人也发现不了。
但这种私自偷摘,损公肥私的现象在整个矿山很少发生。那个年代,矿山风清气正,家不闭户,夜不关门,路不拾遗,有如世外桃源。
每年梨子成熟的季节,也是山区风大的时候。每一场大风都要刮落成千上万斤熟梨。
此时,走在路上都能踩到梨,进菜园可以检到梨。可是却没有人会拿回家,或者冒“险”吃一口。即使小孩子有这种贪吃的行为,也会受到家长的呵斥。
凡有风吹梨的地方,大家都会“躲”着走。进菜园也是小心翼翼,手不摸梨,免遭异议。
只待矿领导通过广播发出号令,全矿职工家属小孩便会四面出击,成群结队,高高兴兴,提篮背筐,漫山遍野去检风吹梨。
然后再将捡到的梨子,你一篮,我一担送到指定地点去集中回收。转天检梨人又凭票花钱去买回自家品尝。
矿山人“近居梨园不摘梨,年年上交风吹梨。”习以为常的自觉行为,深深感动了上级领导和媒体,被誉为“风吹梨子”精神。
如今矿山早已关闭,花果山也已成为记忆。但“风吹梨子”精神,却被远走他乡的矿山人,牢牢记在心坎里。
作者:李陵湘
责编:黄素梅 李郎杰《白浪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