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母亲
在矿山建设发展六十多年历程中,在“可可托海精神”形成过程里,有一个群体是我们不能忘记和忽略的,她们是铸造“精神”的参与者,是丰富“精神”的志愿者,是弘扬“精神”的实践者,她们是我们至爱的亲人—矿山母亲。
在矿山建设初期的五、六十年代,一批女青年、女学生、女工程技术人员从祖国的天南海北,四面八方,先后来到可可托海,宛如“八千湘女到新疆”一般,她们是听从祖国召唤来的;她们是怀揣青春梦想来的;她们是在父母殷切嘱托下来的;她们是为追逐爱情来的。从此,可可托海矿区激情似火的建设热潮里,增添了温情、浪漫和多情。
矿山早期的建设中,对用工标准是有苛刻条件的,只有少量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妇女,后来矿山规模日益扩大,用工人数也不断增加,妇女在矿山就业的几率也在提高,工厂、车间招收了很多女工。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工作中她们要付出比男同志倍数的辛苦,她们不仅要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还要担负起一个家庭、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责任。
矿区各行各业的妇女们,巾帼不让须眉,三大工程的施工工地上、技术攻关的队伍里,有她们坚韧不拔、奋力拼搏的身影;保出口会战的工地上,看得见她们纤弱的肩膀扛着几十斤重的矿石艰难前行;开垦荒漠土地上,她们头顶酷热骄阳,迎面刺骨寒风,开发出万亩耕地,创造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矿山农业。播撒着汗水与辛劳的田野上,她们用长满茧子的双手收获着秋天金黄的麦浪,是她们让矿山的生活如夏花般绚烂多姿,她们用洋溢着朴素无华的美,青涩、质朴的青春年华,宽容慈祥的母爱,为矿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在她们的身上,有一个共通的美德—尊老爱幼、忠孝兼顾,她们以普通人的崇高和劳动妇女的坚韧,带着儿女们度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与他们的父辈们一道,为新疆稀有金属工业作出了平凡而伟大的贡献。塑造了一座矿山母亲可敬、可亲的雕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