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出事儿,人们是从下往上跑,他们则是从上往下去,人说下井危险,而他们下的是危险的井。”这是府谷矿山救护大队的真实写照。那么他们下到出事的矿井底下的使命、任务是什么?他们又完成得怎样呢?记者日前走近这支不太为常人所知的队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我们是与矿难打交道的人,岁月安好时候没我们什么事;派上用场时,都不是好事。”矿山救护大队新民中队中队长胡心刚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矿难是谁都不愿见到的,但它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猝不及防地就发生了。每逢此时情势危急间不容发,现场救援指挥部亟需派人下井侦察了解情况继而安排接下来的救援行动,遇险人员需要马上救出,事故原因需要抓紧弄清,这些任务,都将由矿山救护队来协助完成。发生事故,井下巷道往往被破坏得七零八落,通风和供电中断,狭小封闭、漆黑凌乱的空间里,充斥着高温、浓烟和有毒有害、易燃 易爆气体,极易发生二次爆炸、冒顶塌方,矿山救护队就是在这种复杂多变、险象环生的境况下抢救遇险人员的。所冒的风险非常人所能想象。
2009年来到救护队工作的胡心刚,至今已走过12年的救援岁月,参与过十几次救援,但记者发现,整个救护队却连一张记录他们井下现场救援的照片都没有。胡心刚说:“矿井出事故时候,都忙着抢险,没有人会想着拍照。”虽然没有影像记录,可那一次次惨烈的井下救援经历早已成为挥之不去的苦涩记忆,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深处。
灾变不同,井下的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隐患、处理救护工作的要点、搜救搜寻遇险遇难人员的技术以及队员在井下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皆不相同,要求救护队员必须是“多面手”。救护队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救援知识、实战经验,还要有强健的体魄、过人的胆识、永不言弃的韧劲和敏锐的洞察力、快捷的应变能力,要会看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并能结合井下变化的情况迅速作出判断;会使用生命探测仪、矿井气体多参数自动分析仪、一氧化碳检测仪等各种仪器,并且会进行简单的故障维修;能快速打板密闭、风障,会灭火,还得会简单的救治,搜寻到伤员后,要对人员状况进行简单的检查判断,看是否需要做心肺复苏;骨折的要进行简单包扎;除了救护技术,还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下井救援的时候,队员除了自身要全副武装外,还要携带装备,包括各种探测仪器和灭火器、担架、铁锹等,每人负重至少30多斤,找到伤员和遇难者后还要经历探挖扛抬等过程,最后将人运至地面,这一切都需要体力做支撑。强健的身体只是一方面,还得有过硬的胆识和敏锐的观察力。事故后的井下一片漆黑,危机四伏。潜在的隐患要靠仪器监测和敏锐的洞察力来发现,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警惕性。刚接触遇难人员,年轻队员心里会恐惧,只有经过训练和磨砺,才能克服这道心理关。矿山救护队队员温飞就走过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他说“我入队两年虽然没有参加过救援但是我的训练却一天也没有停止,只有每天刻苦训练,克服一道道难关才能在关键时刻用的上。”
矿山救援既危险又复杂,救援二字的背后是难以言说的艰辛。全程参与了2012年某矿井井下缺氧事故救援的胡心刚提起那次经历也是百感交集。当时该矿的矿长、副矿长、安全员都在井下遇险,对井下情况了解少,使得寻找遇险人员的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新民中队长胡心刚说他和20名队员带上装备下井,检测到井下氧气含量只有2%,属于重度缺氧,寻找到缺氧矿工后,立刻将他们抬到大巷进行急救,却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他们不是军队,却有着军队一样严明的纪律,军人一样严谨的作风。按照《矿山救护规程》内容要求,每天对队员进行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训练,目的就是促使队员练出硬本领、真本事。据了解,府谷县矿山救护大队前身是县矿山救护队,主要承担着我县70余处矿井的灾害处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抢险救援和煤矿安全性预防检查、隐患排查、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审查等工作。按照我县煤矿区域分布,矿山救护大队设三个中队共68名队员,矿山救护大队建队以来,共处理各类事故14起,抢救遇险人员 19人,搜寻出遇难人员24人。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榆林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单位”、“府谷县煤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记者 许鹏 通讯员 王永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