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
“王老师,有两只果子狸不小心掉到科研基地的废水池里了,几个职工用木棍伸进去,已经成功救出来了。”“王老师,今天发现了一只雀鹰在捉灰喜鹊。”记者经常会接到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职工们发来的微信。告诉我新发现的动植物信息。
“经过几年来的生态修复,小秦岭保护区发现了11种植物新分布种、80种鸟类新分布种,特别是原来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岩白菜,首次在辖区发现,这也是河南第一次发现的新属种。”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科研所所长韩军旺说。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陕两省交界的灵宝市西部,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12公里,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境内分布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植物红豆杉、秦岭冷杉、水曲柳等13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林麝、豹猫、黄喉貂、红腹锦鸡等27种,保护区内5条黄河一级支流(沙河、阳平河、枣香河、十二里河、双桥河)位于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上游,由南向北汇入黄河,流域面积780平方公里,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保护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小秦岭全境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其中河南最高峰老鸦岔垴2413.8米,被誉为“中原之巅”。
小秦岭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床密集区,也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上世纪70年代以来50多年产出黄金450余吨,为经济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生态也因采金遭到破坏。对金矿大规模的长期无度开采,使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山间的溪流污染了,茂密的森林出现片片“斑秃”,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脆弱……遍布保护区的1000多个采矿坑口、2500多万吨矿渣,让昔日充满活力的小秦岭伤痕累累。
与此同时,伴随着生态的恶化,漫山遍野的废弃矿渣、遗弃尾矿和采空区,又多次引发矿渣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2008年5月,在长时间降雨过后,枣香峪乱石沟金矿区发生了一次约5万立方米的地表崩塌,造成大量块石堆积,最大块石直径达2米。
…………
2016年1月13日,环境保护部针对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2个卫星监测点的现场督察情况,约谈了河南省林业厅、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和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金山银山成“火山”
“那时我刚到三门峡市工作,情况还不熟悉,就到北京接受了环保部的约谈。”三门峡市市长安伟回忆,“环保部严厉指出保护区内存在的‘矿渣堆放量巨大、矿坑数量众多、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我代表三门峡市政府作出郑重承诺:利用3年时间,治理保护区内各类坑口,达到‘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不再产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整治目标。”安伟说。
2016年3月7日,三门峡市召开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保护整治工作会议,一场十万火急的绿色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2016年8月,刘南昌到任三门峡市委书记,听完小秦岭生态破坏情况的汇报,深感问题严重,称之为“火山口”,并连续三年将小秦岭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列入全市攻坚工作,向全市人民作出公开承诺。
由于小秦岭金矿开采始于上世纪60年代,矿权设置久远,矿山开采和矿渣堆放时间跨度长、历史欠账多、遗留问题多,加上小秦岭地势复杂交通不便,治理修复工作初始阶段整体推进缓慢。
6月18日,记者在小秦岭采访,管理中心保护科科长王海亮介绍:“矿山开采以来,在小秦岭保护区的实验区里,获得矿权的企业共有11家,其中央企4家、灵宝地方国有及民营矿山企业7家,小秦岭保护区山里都是金矿,那是如假包换的真金山啊。”
河西村村民说:“那时的小秦岭的河水是‘五彩’的,上游段黄色、灰色、白色占主体,中间逐渐有黑色、红色。”
原本炙手可热的“金饽饽”,因为破坏生态环境,一朝变成了“火山口”。
壮士断腕整治矿坑
据有关部门测算,灵宝市与小秦岭保护区重叠部分的矿权企业退出保护区,直接损失51.6亿元,涉及相关矿山企业职工2.3万人,影响人群达到10万人以上,影响地方经济收入超过100亿元。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提升政治站位,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推进小秦岭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还小秦岭碧水蓝天和良好生态。
2016年3月,三门峡市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小秦岭保护区矿山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工信委、灵宝市政府、小秦岭保护区管理局作为3个牵头单位,市发改委、编办、监察、财政、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交通、公安、安监、旅游、供电共16个成员单位联动配合,协调推进。2017年开始,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小秦岭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列入全市攻坚工作之一,三年内要达到“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不再产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整治目标。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环保重点工作推进会、全市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会、约谈会等,专题研究、安排部署。
一场生态战役拉开序幕。
2017年6月10日,在三门峡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市委书记刘南昌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约谈了工作推进较慢的牵头单位和矿权企业负责人。刘南昌表示:“矿山整治,既是一场生态文明‘捍卫战’,更是一场政令是否畅通、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战斗力是否强的政治‘检验战’,必须不讲理由,不找借口,背水一战,坚决打赢。”市长安伟背负着对环保部的承诺,心里分外沉重,月月进山,一看一天,他的皮鞋都磨烂了几双,一开始工作推进缓慢,经常上山开现场会,现场说问题,现场解决,强力推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任三门峡市副市长的牛兰英分管小秦岭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她经常上山“批评人”,在整治工作现场先后召开了20余次专题会议……
全力偿还“生态账”
在矿山环境整治中,最大的挑战是封堵矿口。
面对经济停滞、群众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三门峡市广泛宣传、全面动员,采取从点到面、从小到大的综合治理办法,以开展为期80天的“矿山环境整治集中大会战”开局破题:谁矿权谁负责、谁受益谁清理、谁破坏谁恢复。
三门峡市林业局局长骆雪峰还记得市委书记刘南昌和他的谈话。刘南昌诚恳地说:“小秦岭的生态问题,是三门峡第一个‘火山口’,就看你能不能带领大家把它端掉!”
“这次矿山治理对企业来说,相当于‘致命一击’。”灵宝金盛矿业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张吉武对记者说,“金盛公司是灵宝市属国有企业,拥有6条沟、200多个矿口,因为与自然保护区重叠,全部停产整顿。”
“这次生态修复我们投入了1728万元,转运固定矿渣109.2万吨,植树5万余株。山上没有土也没有路,那个难,想想都出冷汗。拉渣、拉土都是用铲车一点点挪,靠人一袋袋背。”河南文峪金矿常务副矿长赵振钾说。
“作为当地的一家民营企业,有义务保护好小秦岭的生态环境,积极配合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这次我们共封堵坑口9个,在坑口栽种了杨树、油松等树苗,高标准完成了修复任务。”灵宝市灵广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林波说。
“老鸦岔金矿1770号坑口堆积的矿渣高达30米、长约500米。在这次治理中,我们采取之字形、梯田式的办法,建成了7层梯田,实现了乔灌草搭配、绿化美化多样化统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顾,治理后草木郁郁葱葱,成了小秦岭坑口治理的典范。”老鸦岔金矿原负责人李保祥说。
河南文峪金矿、灵宝金盛矿业公司、灵宝市灵广矿业有限公司、老鸦岔金矿都是这次矿山治理的先进单位。在他们的带动下,小秦岭保护区的11家矿权企业,在这场战役中,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以壮士断腕的牺牲精神清偿着历史欠债,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生态保卫战中,保护区内11家矿权企业全部退出,1017个坑口(生产、停产坑口521个,废弃坑口496个)全面封堵关闭,100%完成任务。拆除矿山设施1.45万个,3年的治理任务2年全部完成。
石头窝里“栽新绿”
从2016年3月至今,在小秦岭的沟沟岔岔,共有77万人次投入到矿山治理修复的工作中,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
固定矿渣2002万吨,清运矿渣584万吨,13万辆次运渣车首尾相连,能从小秦岭一路排到北京;
栽植苗木80.7万株,播撒草种1.46万公斤……小秦岭重新披上绿装。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员工,谈到那段岁月,无不充满激情,每个人都有一串故事要讲。
怕千里之外运回的华山松树苗被大雪冻坏,小秦岭保护区马随义、李东生两位老职工把自己的被子拿出来为树苗“保暖”,自己在火炉旁坐了一夜;金盛矿业一位姓黄的矿长三个月没下山,被晒得黑瘦,大家从叫老黄改口叫“老黑”;文峪金矿50名突击队员24小时轮番作业,晚上头戴矿灯“上阵”,两天高标准栽植3600棵苗木……
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全凭小秦岭保护区干部职工在实践中摸索。在艰辛的治理攻坚中,小秦岭人紧盯“降坡坡度、覆土厚度”两大指标,严把“坑口封堵、设施拆除、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网、种草植树”九大环节,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地采用“梯田式”“之字形”方法进行降坡治理,创造性地在渣坡上固定挡板、修建排水渠防止覆土流失,创造性地采用“两次挖坑、两次覆土”植树方法,创造性地在树坑底铺设可降解无纺布固土保墒,成功地解决了小秦岭复杂地理条件下生态修复难题,这背后蕴含着治理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着治理者的心血和汗水,彰显着治理者的责任和担当!
曾经渣坡“美如画”
记者来到了枣香苑。只见石径通幽处,花红树绿。被水泥封堵的坑口下方有一胳膊粗的小洞,从中钻出的山泉水,聚成一汪清泉,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曾经这个运转了20多年的坑口,附近有216间工房,矿渣300多米长,20多米宽,最高处21米,堆积如山的渣石甚至把旁边的枣香河河床抬高了5米多。
像枣香苑这样的矿坑变小游苑,在小秦岭还有好几个。
2018年年底,小秦岭保护区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完成了“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不再产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整治目标。
一些地形复杂、机械车辆到达不了的生态修复区域,以及以往攻坚遗留下来的设施拆除,特别是对关闭封堵坑口的巡查监管,成了摆到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面前新的困难。
“小秦岭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到了攻坚克难、巩固提升的关键期。”2019年1月,高阳任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到任后,经过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提出了“生态修复巩固提高,作风纪律规范提升”两个提质工作总要求。
2019年,小秦岭保护区完成拆除生产生活设施2483个;渣坡覆土5.8万立方米;打造治理精品区5处;卫星监测点销号30个。成功打造了枣香苑、锦鸡岭、金银潭3个生态修复新亮点。
小秦岭脚下的河西村村民姚建洋说:“矿山开发时河里的水都是黑的,治理后,水也变清了,山也变绿了,河里的水又能浇地了。”
记者采访时路过双桥河,原来寸草不生的黑水河,而今水草荡漾。豫灵镇镇长毋润芳介绍:“原来是劣V类水,现在常年能达到V类水,好的时候能达到IV类。”
绿色发展“成典范”
小秦岭保护区生态修复工作得到了国家“绿盾行动”2017、2018、2019巡查组的充分肯定。
2019年3月,中宣部将小秦岭保护区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典型事例;6月,小秦岭保护区入选河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攻坚克难36个典型案例。
“一以贯之”谋好长远。为永久守护这片绿水青山,《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于2018年9月29日颁布,12月1日施行,三门峡市用立法的形式,持续开展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进一步加强小秦岭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让小秦岭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产业转型。多渠道解决小秦岭地区转产后1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加快灵宝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进程,国投金城冶金等黄金冶炼转型升级项目顺利投产,绿色经济正悄然兴起。
2020年6月,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建成,2021年4月,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设立为生态教育基地。该基地已成为一座融党性教育、爱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为一体的精神殿堂。
1100坑口处的枣香苑培育植物文化,栽种枣树、桃树等果树及其他观赏树;1175坑口处的锦鸡岭打造动物文化,让游人看得见动物;1280坑口处的金银潭围绕水文化而建,营造亲水戏水空间;即将实施的986坑口黄金文化研学项目,告诉人们黄金是如何炼成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双桥河等5条发源于小秦岭的黄河一级支流水清河净直奔黄河。
母亲河的浪花翻卷着告诉人们:绿水长流泽被中华。
编辑:三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