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中国能源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中国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能源转型发展导向,正在为营造清洁、宜居、美丽的世界,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么,下一个20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以油气为主要产品的石油公司如何转型发展?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
针对当前世界能源发展态势,邹才能表示,当下,全球煤炭进入减碳清洁化发展期,石油进入稳定发展期,天然气进入高位增长的“黄金发展期”,新能源进入全面提速发展期。他同时提出,天然气与新能源之间不是桥梁关系,而是最佳伙伴关系,这一判断对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从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上看天然气产业发展机遇
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指出,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革命。
清洁化、低碳化是未来能源供应的发展方向。要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比重,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并举,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2016-2019年,全国累计淘汰落后煤矿近5000处、退出落后产能超过9亿吨。减煤之后,缺失的能源从哪里来补充?天然气是最现实的选择。天然气是优质高效、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燃烧时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近10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50%,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正是由于诸多优点的存在,天然气正逐渐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当中的主体能源之一。而我国具有多年先进成熟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做支撑,无疑会让天然气在多元化利用的能源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邹才能介绍,作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和供应商,中国石油创新了老油田“二次开发”、常规气藏“控水开发”、非常规油气“体积开发”理论,这“三大开发理论”创新,科学指导了石油与天然气的有效开发。
老油田“二次开发”理论,以重构地下地质认识、重构注采开发井网、重构地面系统为核心,提高水驱油田采收率。
常规气藏“控水开发”理论,以气藏开发全生命周期认识水、控制水、治理水为核心,降低产量递减率、提高气藏采收率。
非常规油气“体积开发“理论,以优选甜点区段、长水平井和大规模分段分簇压裂改造、构建“人造气藏”为核心,最大限度减小流体在基质中的渗流距离,实现非常规油气资源最大程度的有效规模动用。
三大开发地质理论体系的创新,引领了我们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十大技术支撑了油气田的高质量开采。“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就没有方向;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就不可能实现产量上升。”邹才能表示。
从国际石油公司转型布局中看天然气产业发展意义
bp公司2019年提出天然气是业务转型发展的第一重点。早在2016年,bp公司上游业务重点就已转向天然气,天然气业务成为其核心业务组合和长期战略重心。2017年至2021年,bp公司投资项目超过70%为天然气项目。2020年,bp公司将供气、气电与可再生发电、储能与充电、氢能与碳捕集排放业务整合,成立天然气与低碳板块。按照其规划,到2025年,天然气将占其油气业务总量的60%以上。
壳牌2019年到2015年,加快了天然气业务发展。2015年至2019年,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2020年到2050年,提出净零排放目标,实现国际能源公司转型。从具体措施上看,2015年,壳牌斥巨资470亿英镑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LNG供应商,完善天然气产业链布局。预计2035年,天然气占油气总产量当量的75%。
美国则依靠天然气为主开启了“能源独立”战略之路。2017年,美国实现天然气独立,2019年基本实现“能源独立”。预测美国能源转型中长期趋势就是,稳定石油、加快天然气、发展新能源、降低煤炭。2019年,美国天然气产量9534亿立方米,其中页岩气高达7140亿立方米,实现净出口893亿立方米。美国能源署宣布:2019年基本实现“能源独立”。
邹才能表示,国际石油公司或一些国家的做法给我们以启示。天然气将在我国能源转型中发挥重大作用。实现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以及中国“能源独立”技术路线图里,天然气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也提出,“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化石能源。”规划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60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25%,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测算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可能达到6800亿立方米,占比15%。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能源发展要求。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立足“七年行动计划”,坚持稳油增气战略,全力推动实现白皮书提出的发展目标。
从与国家战略融合发展上看天然气产业发展空间
从1921年开始,世界天然气工业发展到现在整整有100年。从全球角度看,2019年世界天然气产量接近4万亿立方米,未来天然气产量将达到6万亿。天然气业务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空间换时间,也给天然气业务发展带来一个较长的有利期。
邹才能建议,要积极参与国家“六大储气中心”千亿方级储气库建设,发挥储气安全主力军作用,保障国家天然气供应安全。为此,要超前谋划千亿方级储气库战略布局。超前谋划千亿方级LNG战略布局。中国目前已投产/在建22座LNG接收站,总接收能力1013亿立方米。预计2030年接收能力缺口在1250-1750亿立方米。
我们要加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北部湾四大LNG接收基地建设,加快LNG接收站布局。
发展“煤炭地下气化+”产业集群,提升能源产量。实现“一个拓展、三个转型”,从油气资源向深层煤炭资源开采拓展、引领煤炭从采煤向地下煤制甲烷与氢气转型、推动提高采收率从水驱为主向二氧化碳驱转变。
以风能、光伏、地热等能源替代为途径,拓展新能源与油气融合发展,特别是与天然气的融合发展。生产用能替代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稠油热采用气,二是矿区生产用气,三是矿区生活用气。
邹才能表示,油公司可从二氧化碳有效捕集、在油田驱油提高采收率、油气田完全枯竭后二氧化碳有效埋藏等全产业链上,发挥石油公司的先天技术和地下与地面优势,为碳中和做出新贡献。
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创造更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1987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2004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奠基人与能源战略研究科学家。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页岩气勘探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主要从事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创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第一个发现北美以外更古老的页岩气层系和具有工业价值的纳米孔隙,首创“人工油气藏”开发概念;论证了岩性地层油气成藏机理,建立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等沉积模式;阐明了古老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分布规律,推动了我国油气勘探战略转变与重大发现;研判世界能源发展大势,提出了“氢能中国”、中国“能源独立”等战略认识。
出版《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新能源》等第一著者中英文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92篇,SCI共45篇、EI共38篇),5篇论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20年、2019年分别入选爱思维尔2019年和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批4个国家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0余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